欢迎您光临九吧网!

吃吧

张公写梦(13)验证虚伪返回上一页

虚伪,意在虚假不真实。验证虚伪的方法很多,随意地挑选几个事例就可以验证虚伪的人和事。我遇到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可笑的虚伪事例,让我经常在脑海里播放,因为牵扯到本单位的“同仁”,我本不想写在梦里的,但“告诫自己就有可能会告诫他人”的道理驱使着我,还是写点梦话吧:不要把身边的人看得和自己一样善良。

前一段时间,单位组织师资培训班,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要成为下一步的“为人师表”,我即在其中,学员之间都会带有相互的敬意,按照老师的旨意,我们都要相互称呼“某某老师”。因为我是学员中年龄最大的,而我学习又是最认真的,我对年轻的老师说“活到老学到老”而得到了老师的尊敬,经常让我在课堂上“抛头露面”。我在最后的演讲中,告诉“同仁们”,在百度输入“张公写梦”就能搜到我写的文章,并把我的QQ靓号重复地说了几遍。看到同学们认真的听、认真的记,我感到特别的安慰。我在单位职务不高,机关工作二十年了,没有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重视,是他们都不了解我的爱好和能力,我也从来没有机会展示我的风采。通过这样深层次的培训,好多个部门的“同仁”汇集到一起,自我介绍一下,自我评价一下,就算作是我的一次“述职报告”吧。

然而我想错了,几个月过去了,没有一个人加我的QQ,什么原因,是因为我在培训期间抢了“同仁们”的“风头”了吗?还是因为我是个“老头子”呢?其实,我知道其中的道理,我在机关工作那么多年,我太了解机关的人了。他们就知道看人“下菜碟”,你若有权,你若是领导,他们就巴结你,他们就恭维你,你若是个普通员工,管你有什么才华,就怕你“抛头露面”,就怕你抢了他们的“风头”,当面的作为是他们习以为常的表演,背地里还说不定怎样评价你呢。虚伪,就是他们的真面目。

其实,这种虚伪何须如此验证,随便听听人与人之间的谈话、随便看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虚伪的程度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。也许,我的这种偏见有点言过其实了,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,或者有更高的见解,敬请赐教。

2014825日星期一。


发表留言: